
金门炮战:毛主席和蒋介石默契“合作”,联手“骗”了世界21年
金门与厦门隔海相望,相距不到10公里。早些年两地长期军事对峙,金门是国民党军的重要军事阵地。此前不少在金门服役的阿兵哥,在退役返乡之前,必定会购买一样东西留作当兵的见证;
而两岸关系坚冰消融之后,赴金门旅游的大陆游客,离开时也会购买,作为此行的纪念。这样东西便是著名的金门特产——金门菜刀。这种菜刀刀锋坚利耐用,取材自岛上特产的钢材。许多读者就要问了,这一个弹丸小岛,岛上还有铁矿不成?
其实,这些钢材,都是解放军送去的。1958年的金门炮战,留下的不只是金门菜刀,更深刻影响着两岸关系和地区形势,或许很难想象,多年以前蒋介石和毛主席两个斗了半辈子的国共领袖,是如何在金门上演一出“周瑜打黄盖”的好戏。
1958年8月23日,这一天注定要载入两岸关系的史册。夜幕下只有海风吹拂涛声滚滚的福建海防前线,突然间炮声轰鸣。五百多门大炮向着目标阵地——金门岛国民党军阵地倾泻炮弹,仅仅一个多小时,金门岛上便硝烟弥漫弹片横飞,承接了解放军两万多发榴弹。
在解放军的这次急袭炮击中,金门岛上国军的通讯立即受损,与台湾本岛失去了联系,而驻防金门的部队损失惨重,三个副司令吉星文、赵家骧和章杰阵亡。
消息一出,顷刻间占据世界各大通讯社的头版头条,有耸动标题甚至悲呼:第三次世界大战恐将爆发!金门炮战发生以后,美国政府非常紧张,国防部许多高官判断,这可能是解放军要发动战争的序幕。于是开始调动兵力,从菲律宾、新加坡等地调集海陆空力量,准备帮助蒋介石协防金门和马祖。
作为老牌帝国,美军的盟友英国当即表态,反对艾森豪威尔的战争威胁,不支持美国为了金门马祖和新中国开战,如果美军执意行动,英国半个士兵都不会派去。日本方面虽然不敢这么直接,但也派出高官委婉表示,金门炮战是他们自己的事情,美军不宜干涉。
解放军的炮击一直持续了十天,密集的弹幕封锁得台湾军舰不敢靠岸登陆,没有办法得到补给和转运伤员,十多天没合眼的金门守军到了崩溃边缘。就在这最后的关头,毛主席突然下令:停止炮击三天!
炮火停歇了三天,给了岛上守军喘息之机。然而蒋军却并没有胆子在这三天组织运输,转而向美军求助。美国人一口答应下来,和蒋介石组织混合编队靠近金门,企图以此施压大陆。
毛主席认为,美国人在试探我们,我们也能借此摸清美国人的底牌。于是福建前沿阵地得到军委命令:只打蒋介石的船,不打美国人的船!
9月8日,四艘国民党军舰在美军的掩护下,靠岸给金门守军输送补给。结果四艘军舰一艘被解放军炮兵击沉,其余三艘受创后逃之夭夭。反观美军舰队,解放军的炮弹刚落地,他们就撤退到了公海之外,坐视蒋介石的军舰爆炸起火直至沉没。
三天以后,美蒋混合舰队再次出现在金门岛外,这回又是蒋介石的军舰受到迎头痛击,而美军依旧光速撤离,在公海安全区域袖手旁观。被毛主席摸到底牌的美国人,一改往日的战争恫吓,放出风声说两国之间可以恢复谈判。
于是中美两国的外交渠道在波兰首都华沙开始接触,但是由于美方代表强硬坚持杜勒斯的模式,会谈毫无进展。
见识到了美国人卖队友的速度,蒋介石再也不敢派军舰靠岸金门岛了。金门守军补给越来越困难,蒋介石和美国人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。美国人之前雷声大雨点小,被毛主席识破底牌之后,不愿意卷入战争,急于抽身。但蒋介石可不管这个,我可是你盟友,还是白纸黑字签条约的那种,你不管我,你以后怎么带一种小弟,你的信义呢?
毛主席这边更厉害,你退我进,以打促谈,恢复炮击。美国不是急着撇清关系,从金门马祖的防务中抽身吗?那我就给你加压!于是解放军不但恢复炮击,还开展针对金门的海空军联合行动。
这一手段极为高明,真可谓是打在蒋介石身上,疼在美国人脸上。美国在金门炮战的问题上,狠话都已经放了,而今想开溜,陷入到了既要面子又不肯受罪的尴尬境地。
宝岛问题由来已久,解决起来也非常棘手。一方面,宝岛问题是中国抗战胜利以后爆发的内战的遗留问题,完全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内政,别国无从干涉。
然而另一方面,由于美国的强势干预,要解决台湾问题又绕不开中美关系。解放军势如破竹地解放大陆地区,此后就一直谋划解放宝岛,是朝鲜战争的爆发与美海军第七舰队的军事干预,让解放台湾的行动迟迟不能开展。
金门炮战发生以后,美国人进退维谷,转而劝说蒋介石,要他从金门马祖撤军。美国人此举妄想一箭三雕:第一,就是直接解决了要不要帮助蒋介石协防金门马祖的问题。你直接放弃了,那就没有协防问题了,给自己的尴尬处境找了个完美的台阶下。
第二,就是形成事实上的“两个中国”,造成中国“划台湾海峡而治”的分裂局面,这一手尤其居心叵测,歹毒异常。第三,就是在蒋介石放弃金门、马祖以后,便没有理由再执拗于所谓的“反攻大陆”,而只能接受偏安一隅的现实,更有利于美国人控制宝岛,打造围堵红色中国的“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”。
对于金门和马祖,蒋介石是非常看重的。国民党军队败退台湾以后,手中实际占据的只有台湾一省之地。但时至今日宝岛依旧保有所谓的“福建省政府”,仅剩的实控之地便是金门和马祖。
这两个地区虽然小,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却分外沉重,尤其是政治意义。对于蒋介石来说,丢了这两个岛,便是断了“反攻大陆”的念想。美国人劝说自己放弃金门和马祖,居心何在蒋介石也门儿清。
蒋介石不愿意放弃金门和马祖,甚至向美国人表示,即使美国人不肯协防,自己也要“独立作战”。其实蒋介石这一手,也是在逼迫美国。你不是要走嘛?还要我放弃金门和马祖,给你个台阶下。现在我坚守到底,我被打得越惨,你美国对盟友的信用就越破产,我看看究竟是谁难受!
可以说,作为毛主席几十年的对手,两人交手无数次,不论是军事上的还是政治外交上的。这一次对于金门的态度,让毛泽东看到了蒋介石在维护“一个中国”的立场上,和大陆方面是存在“共同语言”的。
于是,毛泽东不失时机地给蒋介石方面传达消息,主要的观点有这些:
“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,没有两个中国。这一点你们也是同意的,见于你们当局的文告。”“美国人总有一天要抛弃你们的,不信么?历史巨人会出来证明的。”“我们完全明白你们大多数都是爱国的,甘愿做奴隶的只有极少数。同胞们,中国人的事情只有中国人自己可以解决。一时难以解决,可以从长计议。”
最后为了拉蒋介石一把,坚定蒋介石维护“一个中国”的决心,毛主席奉上忠告:
“这个充满希望的时代,一切爱国者都有出路,不必怕什么帝国主义。当然,我们不是劝你们马上与美国人决裂,这样不现实。我们只是希望你们不要屈从美国人的压力,随人俯仰,丢掉主权。这样走到穷途末路身无存地,最后被人丢到大海里去。”
不久之后,在一次会议上,毛主席把炮击金门的战略意图说得很透彻。“炮击金门,就是要帮助蒋介石守好金门。”毛主席强调,8月23日解放军打了一万九千多发炮弹,对岸讲四五万发,那是夸大其词了。最后他谈到,志怪小说《聊斋志异》的作者告诉大家一个道理:
不能怕鬼,越怕鬼就越不能活。解放军不怕鬼,所以炮击金门,打完之后台湾海峡风平浪静,畅通无阻,也没有人干涉了。
炮打金门岛,为什么可以帮助蒋介石守好金门呢?毛主席对此有几点依据,可以看出他对时局的把握和各方力量的剖析非常透彻。
首先,主席认为,台湾宁肯放在蒋介石父子手中。台湾人不喜欢美国人,也不喜欢蒋家父子。但是蒋介石是想要自己统治台湾的。如果换做国民党中其他的亲美派上台,无疑会彻底倒向美国。美国人向蒋介石施压,要把金门和马祖让给我们。蒋介石有了困难,我们就炮击金门。
其次,毛主席指出,宝湾问题的解决可以等待。解决宝岛问题,一个是和平手段一个是武力手段。“我们要的是整个台湾地区,包括台湾和澎湖列岛,包括金门和马祖。现在两个岛屿在蒋介石手里,我们还可以让他们继续守住。”蒋介石在维护一个中国的立场上,和大陆方面存在着一致性,有共同点。
最后,毛主席还初步提出了他的“一国两制”构想。1958年10月,在和一位新加坡《南洋商报》的记者谈话时,毛主席说:
“台湾如果回归祖国,照他们(指蒋介石当局)自己的方式生活。现在要蒋过来有些困难,逐步地创造些条件,一旦时机成熟就好办了。”
10月底,解放军前线开始实行“单打双不打、逢年过节不打”的炮击方针,给予金门岛国民党守军充分地补给时间。解放军长期炮击金门,双方后来都形成了默契,炮弹落点基本集中在海滩上,有意避开人员和重要目标。
根据曾经在前线服役的退休干部徐燎生回忆,解放军的炮弹前期是货真价值的榴弹,落地之后爆炸威力惊人。
后期基本不装填弹药,而发射装有宣传材料的空包弹。由此金门岛上才有了许多比较完整的弹体可以熔炼好钢锻打菜刀。徐燎生清楚地记得,在“8.23炮战”之后,比较大规模的炮击便是“6.17”和“6.19”两次炮战。
1960年6月17日夜里七点整,福建前线的三个炮兵集群,从三个方向向金门岛的海滩急促射击,炮弹轰鸣像炸雷一样不绝于耳经久不息。炮口喷射的火焰和金门岛上爆炸的火光,把夜空照亮,海水仿佛也染成了红色,场面蔚为壮观。
解放军炮击结束以后,金门岛上国民党军的炮兵没有任何反应。两天后的19日上午八点整,三个炮兵集群再次开火,响声震天动地。这次炮击结束后,岛上的国民党军开始零星反击,但炮弹仅仅落在了炮群指挥所前方的空地上,没有造成伤亡。
解放军的两次密集炮击,让艾森豪威尔匆匆结束了台湾之旅。当日,《人民日报》发表了社论《万炮齐轰瘟神》。艾森豪威尔成为迄今为止最后一个登临台湾岛的美国总统,见识到了中国人民的脾气,再也没有哪个敢硬着头皮当“瘟神”了。
解放军上将叶飞,也是金门炮战的前线总指挥。后来他回忆解放军炮击金门,颇有些后悔,因为炮击的时间提前或者推迟,这段历史的面貌将会大大不同。
在“8.23”炮战发生之前的19日,蒋介石父子就从台湾动身前往金门岛上视察部队。八月的骄阳如炽热的炭火,蒋介石拄着手杖,几乎走遍了全岛每个战位。
他一遍勉励着这些背井离乡的士兵,一遍朝着大陆方向挥舞手杖,动情之处老泪纵横。金门守军也象征性地朝着对岸的海滩发射了几发炮弹,让老头子高兴高兴。
守备金马前线的最高指挥官是胡琏,绰号“狐狸”,用兵狡猾,也是国军中少有的悍将,曾经让解放军部队吃过一些败仗。晚上的接风洗尘宴席,就布置在胡琏的司令部内。
胡琏的司令部名叫翠谷,是岛上一出风景颇为秀丽的地区,有人工挖掘的池塘和种植的绿荫。吃完饭后,蒋介石在翠谷散步,没多久便眉头紧皱,把胡琏叫到跟前。
众所周知,蒋介石年轻时候也是喝过洋墨水的,在东洋军校主攻的就是炮兵科。虽然此公的军事指挥能力不敢恭维,微操神作早已经传为笑谈,但是论炮兵知识,蒋介石还是非常专业的。
他立刻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,责问胡琏怎么能把指挥部设置在这个地方,不但房屋狭小,而且密集排布,一旦开战,很容易成为打击目标,一轮炮火急袭,金门守军片刻间就将群龙无首。
胡琏一边点头称是,一边诺诺答应,表示明天立刻安排人手把指挥所搬到地下掩体去。次日蒋介石离开金门返台,但胡琏等人对于蒋介石的忠告却左耳朵进右耳朵出。因为搬迁指挥部不比搬家轻松,乱七八糟的东西眼花缭乱,电话线和水管都要重新排布。
胡琏他们这是怕麻烦基层国军士兵吗?可能有这一方面考虑,但更主要的原因是,地下防空洞里阴暗潮湿,空气不流通,在里面长期驻守,胡琏等高官根本受不了。但毕竟蒋介石发话了,不得不排上议事日程,准备24日开始搬迁。
结果蒋介石离开之后不到三天,他担心的事情真就发生了。8月23日下午五点半,随着军委一声令下,福建海防前线再次万炮齐鸣,炮火覆盖了整个金门岛屿。此时金门的国军高官们正在司令部所在的翠谷安排宴席,准备招待另一个即将前来视察的高官俞大维。
宴会开始的时间是当日下午六点。在五点半的时候,解放军的炮弹正在空中与空气剧烈摩擦的时候,除了司令胡琏以外,一众国军将官都已经落座,就等着俞大维到达后上菜开动了。结果神兵天降的不是俞大维,而是一发发威力巨大的152毫米口径的榴弹。几发炮弹在翠谷内爆炸,宴会现场顿时残肢断臂四处散落,一片血腥景象。
最惨的是金门守军的副司令章杰,一发炮弹不偏不倚击中了他,爆炸之后众人已经找不齐这位长官的尸首了。比章杰下场好一点的是另一个副司令赵家骧,他虽然也当场领了盒饭,早早下线,但好歹留下了全尸。
同为副司令的昔日抗日名将吉星文,被弹片击伤浑身是血,在解放军炮击停歇的间隙,随即被部下抢救送抵医院。
本来吉星文福大命大,在医院抢救之后已经转危为安,然而解放军的炮击似乎让战地医院的医生心神不宁,竟然生生漏掉了吉星文腹腔内的一块弹片。这是这块不足拇指大小的弹片,让缝合以后准备养伤的吉星文,在三天以后伤口感染发炎而亡。
抗日名将吉星文
要说人浮于事可能还得是国军,上文已经出现三个副司令了,这边还有第四个副司令张国英。老张比较专业,他和老蒋一样都是干炮兵出身的。解放军的炮弹还没落地,张国英就判断出来是炮火急袭,大呼卧倒之后便伏在地上,还拉来身边的两张沙发椅作为掩护。
什么是专业,这就是专业!张国英一边抽着烟,一边平静地等待炮火急袭的间隙。身边的惨叫声和混乱奔逃的人影,仿佛都和他处在全然不同的两个世界。等到炮火声逐渐稀疏,张国英从地上弹起来就跑,一路跑进了防空洞,保全了性命。
相比之下,参谋长刘明奎虽然不比张国英那样机智毫发无损,但也算祖坟冒青烟般的幸运。他和副司令赵家骧站在一块闲聊,炮弹落地的时候炸死了赵家骧,也把他给炸倒了。
好在刘明奎还能动弹,清醒过来后立刻给自己止血,还爬到狭窄之处,成功闪避了一块飞向他的大石头。解放军的炮火停歇之后,刘随即被部下架着逃往防空洞。
在医院里,刘明奎又遭遇了生死劫。一个医生非要先给他照个x光,找寻弹片位置,刘明奎在即将昏迷前大骂道:“给老子输血!输血!A型血!”这才捡回了半条命。
上文提到的俞大维,是国民党的所谓“国防部长”,他可是一条大鱼,但未及登岛赴宴,就目睹了金门上火光四溅。这条大鱼,就这样逃出生天,机缘巧合以半小时之差,躲过了解放军的炮击。
叶飞后来回忆道,其实开炮时间是绝密情报,前线的炮兵到了开炮前十分钟都还不清楚究竟打不打。但时间定在8月23日下午的五点三十分,确实有很大的遗憾。
倘若炮击的时间提前几天,那么蒋家父子或许就报销在那里了,日后的台海局势必然大为不同。倘若炮击的时间推迟那么半个小时,等到菜上齐了,那么不但俞大维要命丧金门,胡琏这个昔日解放军的强劲对手,也将被解放军炮兵击毙。
不过遗憾归遗憾,毛主席决策的炮击行动,依旧实现了战略目的,并且深刻改变了台海局势。
直到1979年,国防部长徐向前元帅发表停止炮击的声明,二十余年间,保守估计落在金门海滩上的炮弹有一百万发以上。岛内打制金门菜刀的店主估计,按照目前的产量,金门炮战留下的炮弹钢材,足以再造六千万把菜刀,全台湾主妇人手一把还能再赠给全福建主妇每人一把。
在1958年的“8.23炮战”之后二十多年,才有西方观察家公开怀疑这场炮击,政治上的意义远大于军事上的意义,是军事对峙中的国共双方的“第三次合作”。
只不过比起前两次的国共合作,这一回的合作,没有公开的宣告,更没有白纸黑字的协定,有的只是毛主席和蒋介石两个多年对手之间的心照不宣。今天,当我们回顾半个世纪前的金门风云时,还是不得不感慨,主席他老人家的大智慧。